美国中医教育访谈录(二)
轉載於中醫藥導報
第二部分
PART TWO
4
魏辉:第4个问题,美国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有什么特点?是否有教师培养的措施,方案和途径?对于教师队伍培养有什么建议?美国的中医学院怎么能招到资质上乘的老师(大家知道教师的收入远远低于诊所收入)?
焦望义:怎样才是一位优秀的、成功的、受学生欢迎的中医教师?第一,应具备雄厚扎实的中医专业知识,广博的西医诊疗理论知识,虽然二者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但二者所研究和治疗的是同一人体,可以互相解释、互相切换、互相补充。我们所面临的学生、病人均来自西方文化、西医教育、西医的治疗体系,要用他们听得懂的医学术语来教育,当然也要介绍中医的特定医学术语给他们。第二,要有坚实的中文基础,尤其精通古汉语,可以流畅阅读、分析、理解古典医籍。同时,又要在英文的听、说、读、写上流利通顺,这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和病人沟通之必备条件,可以将满腹的经纶分享给学生。第三,充分了解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美国中医学校的入学标准最起码要有二年以上初级大学的基础教育,固定的生理、解剖学分,具有本科学历更佳。中医的硕士教育是给学生打下一个坚固的中医理论、诊断、中药、方剂、针灸经络穴位治疗的基础,可以独立从事日常的中医针灸诊疗的工作。而博士学位的课程设计是加强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强化临床各科的专业知识。培养目标是高级的临床专科医生,具有基本科研能力的中医科研人材,具有雄厚知识的后备教师新生力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未来中医界业界领袖。第四,详细了解所教对象的教育背景,中医学院的新生生源质量在逐歩提升中,其中来自长春藤、斯坦福、加大的本科生的比例越来越高。要向他们灌输最纯正的中医学,使他们掌握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技能。他们将是中医的接班人、中坚力量、医疗临床的主力军、向美国社会传播中医的核心媒介。而教授西医大夫学中医时,则需侧重将中医的核心理念、医疗技术介绍给他们,使西医从根本上建立对中医的信任,成为中医的拥护者、合作者、同盟军,从而为中医的百年基业打好基础。在政策、法规、医疗保险等各方面对中医作出有利的决策,将中医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第五,中医学是一门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任何理论的表述都需要临床的实践为依托。60年代,五老上书中央卫生部,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要早临床、多临床。伤寒大家陈慎吾教授当时就要求教学大纲一式两份,一份任课老师用,一份抄送附属医院。学生上午学伤寒太阳病,下午在医院临床见习,门诊分号台就有筛选出来的外感病人供教学所用,此乃最理想的临床教学医院的设计。所以,做为一名在美中医教师要充分利用每天的临床实践,积累和总结足够多的典型临床实用病历用于每天的教学中,这样讲课的内容才形象、具体、引人入胜。每天临诊,随着经验的积累,治疗的心得都不一样,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更深入,理解就更不同。经方组成是死的,但病人是活的,病情变化多端;医生是活的,思维是不断扩大的、是跳跃的。针灸穴位是既定的,但施术者是活的,排针布阵,穴位的组合,针刺的深度、角度、时间长短,都是活的;天地人和,气机调节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精湛的地步。所以老师虽年复一年教同样课目,但理解是递进的,所举病历永远是不会重复的,知识的更新换代是一直进行中,挑战在进行中,自己也在进取中,教学的动力和乐趣不会枯竭。第六,做为一个老师,为人师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直接影响到学生。昨天听白岩松演讲: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有较高的德性要求,一个是做老师的师德,一个是做医生的医德。所以作为一个医学教师要求更高,师德和医德都要具备。做老师首先要有教书的热情,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拿到这个职位,就要全力以赴,要肯教、敢教、会教、用心教、用脑教。我们的前辈、老师毫无保留的将知识传授给我们,我们就要不忘初心,将所掌握的知识、技巧、经验倾囊相授。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我们至高无尚的天职。教书育人,教学相长,丰富人生,乐在其中。第七,21世纪是电子化、信息化时代,学生已不缺乏得到知识的管道,网上一搜,万事皆知,给老师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作为老师绝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大的职责是一个解惑者。特别是一个教医学的老师,如何让教科书上白纸黑字的知识立起来,形象地变为立体的知识,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到临床实践中,如何与活生生的病人相结合,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尤其重要。每一堂课如同我们自己的舞台大秀,之所以称之为秀,是因为一台制作精良的舞台秀是经过深思熟虑,精确细心设计,千百遍用心排练的,从语言、文字、造型、服装的优秀搭配呈现给观众的。所有你的准备、你的精气神、人格魅力完整的传递给学生,你给学生带来的,给学校带来的,独特的、超价值的教学是无可替代的。大幕开启,就是老师的演出时间。冬去春又来,春华秋实,骊歌响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望着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考到执照,治病救人,造福人类。手执教鞭,薪火相传。在年会上侃侃而谈,在各学会中执掌大权。为人师者必定精神愉悦,施比受更为有福。中医的千秋大业,参与其中,其乐无穷。
巩昌镇:一方面,老师的动态性/流动性限制了稳定性/连续性。另一方面,在一个地方的疲劳性使得变动成为可能,这样既是老师的最佳选择,也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状态也是美国的市场结构决定的。美国的劳工市场,包括美国的教师市场都是动态的。这是老师个人和学校理性选择的结果。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说道: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尽管如此,稳定的教师队伍当然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目标。稳定教师队伍的途径:教学、临床的结合,以临床养教学。中医院校必须建立临床服务平台。庞大的临床平台为教师队伍提供施展自己技能和提高收入的可能性;学校长期发展起来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也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一种力量。
杨观虎:各中医学院因地域及发展背景不同,师资力量千差万别,纽约及加州的中医学院条件还好一些。我觉得学校门诊部的健全建设是保证师资力量的经济基础,只有具有充足的病源才能吸引好的针灸师来门诊带教,这一点巩昌镇校长的美国中医学院做得很成功。
王德辉:美国的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总体而言,是一个国际团队。有毕业于中国医学院校的,有美国本土中医学院培养的,美国医学院校毕业的,还有来自其它国家的教师。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各自教授的课程也不相同,但大家在一起,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很多中医学院里面,中国教师担任着主要的中医针灸课程的教学。中国教师中西医知识扎实,临床经验相对丰富。另外,还有得天独厚的懂中文的条件。教学中,他们可以参考中国的中医教科书,弥补美国教材的不足。他们可以阅读中文专业杂志,吸收新的知识。总的来说,他们的专业水平比美国的中医教师要高。所以,一些难度大、要求高的中医针灸课,多由中国老师主讲,很受学生欢迎。他们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开始教学时,英文水平有待提高。由于语言的限制,致使茶壶倒饺子,有货说不出。当然,经过1-2年的锻炼后,会有很大的改观。早期的被招聘到中医学院的中国教师,在出国前,已经是国内的精英,因为那时候没有真本事也不可能出来。现在中医学院招老师,也要求有博士学位。所以,总体来说,美国中医学院的师资队伍一直以来还是很不错的。
对于中国教师的培养,尤其是新教师的培养,我认为应该在英文上加强,在了解美国文化和教学特点上加强。对于美国本土老师的培养,主要深化中医知识的学习,临床水平的提高。建议美国中医药学会在组织年会时,有教师学习、培训和交流的一块内容。
教学虽然比临床辛苦,收入比诊所低,但我认为,还是有很多老师愿意教学的。究其原因,上面各位老师,已经说得非常详细。在这里我想补充两点:(1)学校可以帮助办绿卡,没有绿卡的老师,愿意到学校任职;(2)学校可以提高老师的声誉,有绿卡的老师,自己在外面开了诊所,也愿意在学校进行部分课程的教学,和学校保持联系。就是美国老师,也愿意在学校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可以提高信任度,对自己诊所也有利。学校对老师好,老师把学校当家,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学校保持着长期的良好关系。
沈晓雄(全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洛杉矶南湾中医药针灸大学教授,博士生班导师):中医教育在海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期主要是短期培训。随着中医立法的推进,中医教育规模的扩大,中医院校在许多州陆续设立,不少地方为了提高中医针灸的地位和素质,还开设了博士课程。美国的中医教学,特别是我自己所了解的洛杉矶地区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随着华人的经济实力增加,华人办学也逐渐增加。中国国内开始在海外寻找合资办学,例如有人希望在孔子学院的基础上筹办孔子针灸学院;第二,本土培养的中医针灸讲师以及教务长在逐渐增加。目前大多数国家对于中医针灸讲师没有统一的培训考核制度,学生刚毕业即可担任主讲。对于如何管控中医针灸的教学质量,还缺乏一定的经验;第三,质量不高的针灸学院开始关门倒闭。特别是在大城市里,针灸师开始出现饱和的趋向,毕业生毕业后很难立即找到工作,因此学院生源开始减少。当然,针灸学校的恶性竞争,也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毕业后考照合格率下降,也淘汰了一部分中医针灸学院。第四,在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较为权威的中医针灸整套教材。华人教师往往根据中国国内大学的统编教材,结合个人的教学临床经验,再参照当地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给学生授课。这样即使有了教学大纲,在具体的教学质量上还是很难统一管控。举例来说,在教授中药药名时,具体使用拼音还是使用西方药学名,历来就有争议。第六,绝大多数中医学院还缺乏临床的科研条件,所以很难发挥中医院校应有的学术地位。第七,中医院校的实习基地,包括中医药及西医知识的可见习、实习的基地都存在严重不足。缺少临床实习基地,学生们的实际临床看病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中医教育在海外发展的这数十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坎坷,即使到了今天仍在迈着艰辛的步履在前进。中医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科研方面还没有正式起步。今天在我们群里,既有许多在教务方面很出色的领导,也有深受学生们爱戴的优秀中医老师,他们今天可能没有机会发言,他们为美国中医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到底,中医临床也好、教育也好,要发展,中医疗效是根本,经费是保证,科研是必备。
5
魏辉:第5个问题,学生实习至关重要,但由于美国的中医学校没有实习医院,中医师大都是独立开诊的个体诊所。学生抱怨没有足够的病人可以用来临床实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吴潜智:我个人认为,首先我们必须“走出去”,因为只有走出去,才能“请进来”。这要求我们应当将学生送到当地的社区,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中医针灸,扩大中医针灸在当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充分利用健康展销会等活动,对本市民众进行免费针灸治疗,散发中医宣传资料,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数年,必有回报。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和发展。短线的操作当然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当地的平面媒体上打广告,并提供折扣,减免或者暂时取消学生诊所的收费。我相信大多数学校也是这么做的。我提几条个人的想法,请大家指正。一是“以师带学”,即在学生门诊里,由学校年资高并在当地病人群中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老师挂牌带教,利用老师的名气吸引病人到学生门诊就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扎针治疗,或者老师扎一边,学生扎另一边。二是在学生门诊中实行特色门诊或专科门诊,醒目地打出 “针灸治疗痛证”“针灸减肥”“针灸中药调经”等。可能不少人担心这样的特色门诊会减少就诊的病人,但我们几年来的学生门诊经验证明,这类特色门诊恰恰能吸引到更多的病人就诊。因为从病人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类门诊正是针对他们的疾患而设计的,所以特别能打动他们,吸引他们。但说一千,道一万,能否吸引病人和留住病人,根本的一点还在于带习教师和学生是否具有过硬的医技和以病人为中心为宗旨的治疗态度,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陈业孟:纽约中医学院有4处临床教学基地,包括长岛与曼哈顿两处的门诊部、高云尼医院康复病房、纽约州立大学法明代尔分校健康中心,提供不同社区、不同病种的患者。偶尔由于天气原因病人数量不够时,学生也可自愿成为患者,如同平时同样的病史采集过程,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给予治疗;或者带教老师准备一些病例供讨论。
巩昌镇:我指出下面几点:(1)这个问题长期来讲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果短期存在,学校的管理观念需要调整,学校是一个中医教育中心,也是一个中医服务中心。现在美国的中医院校虽然还不能三架齐驱,但至少需要两驾齐驱:教学和临床。(2)循序渐进。对每一个学生来讲,学生进入临床的第一阶段病人不足,逐步增加,最后阶段病人过剩。(3)学校周围的戒毒中心、学校周围的不同健康人群的支持群体(Support Groups)有大量的中医服务的需求。(4)训练学生保留病人的技巧。这是衡量学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将来毕业后经营诊所的最重要的一环。(5)训练学生成为自己社区的一员。训练学生使用一条简单的原则:加倍认识周围的人,则病人的数量会加倍。
王德辉:根据ACAOM的要求,针灸专业的学生在临床上至少要看250人次的病人。尽管要求不高,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有学生抱怨没有足够的病人用来临床学习。学生不得不全民皆兵,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动用一切亲朋好友来学校看病,支持其完成临床学习。其中,有些是真病人,有些没有什么病,或只是可看或不看的轻微小毛病。这样的结果,看起来学生好像是完成了临床学习,但接触到真正的病人并不多。致使学生的临床学习质量受到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为学生找到更多的病人。学校做宣传,学生走出去,宣传中医针灸、宣传学校诊所、宣传治疗特色、学生诊所采取折扣收费等,非常重要。但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可信度,有时收效不大。我个人认为,学生诊所在做宣传时,可以和带教老师绑定在一起。强调学生治疗病人是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病人能够以较低的治疗费,获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另外,学校的教师门诊是否能够和学生的临床学习连在一起?是否可以和中国的医院合作建立实习基地?